首页  资讯  会展  采购  配套  出口  三资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收藏企业

首页 主要产品 企业简介 新闻发布 联系方式

相关新闻

董扬:应该鼓励和支持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走出去

时间:2024-02-26 来源:中国汽车供应商网  作者:董扬

【汽车供应商网从企业层面看,2023年,我国动力电池发展并不够好。主要问题是:原材料价格巨幅波动,“内卷”严重,出现不合理的低价竞争现象,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利润水平明显下降,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尽管这都是产业高速增长以后的常见现象,毕竟是明显差于前年,已引起全行业的普遍重视。


但是从行业层面看,形势仍旧相当好。市场明显增长,产销量继续引领全球;技术进步明显,居全球领先水平;继续保持全球最强大最完整的产业生态;出口明显增长,成为支撑我国出口的“新三样”之一。美国和欧盟都制定了对我动力电池产业充满防备意味的法令,也可以从反面说明我们发展得很好。


在较好的形势面前,对于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有一个问题却存在争议。这就是,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在国内发展良好的前提下,要不要全力以赴走向世界?部分专家和政府官员对此存在疑问。主要是:一是动力电池产业走出去,会不会反过来削弱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竞争力?二是动力电池产业走出去,会不会造成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空心化?三是动力电池产业走出去,会不会产生技术外溢,危及领先地位?四是会不会因为各种不确定因素,造成经济上的重大损失?就这些问题,笔者试图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关于新能源汽车整车的国际竞争力。


第一,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有很明显的成本优势,而汽车动力电池成本低廉确实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成本优势的主要原因。第二,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家都试图建立自己的动力电池生产体系。主要原因是,动力电池系统对于新能源汽车重要度高、成本占比高,不可能长期依赖进口。如果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不主动去到欧美参与动力电池体系的建设,就是主动把机会让给了我们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韩国和日本企业。第三,参与欧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体系的建设,确实可以一定程度降低成本,提高他们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但是不会从根本上威胁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优势,因为即使有中国企业参与,在欧美生产的动力电池成本一定会高于中国本土。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先的其他有利因素仍然继续存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优势不会轻易被改变。第四,参与欧美动力电池体系的建设,可以使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更贴近用户。可以进一步了解用户,特别是中高端用户,对于动力电池的性能的细致要求,进一步促进我们提高水平。可以牢牢把握,进而引领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动向,有利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


二、关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空心化。


这个问题结论很简单:不会。根本原因是,不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怎么走出去,国内的市场还在,国内的产业优势条件不会变,因此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不会空心化。


三、关于技术外溢。


对技术外溢,要做具体分析。 首先应该承认,在海外建厂,会有一定程度的技术外溢。但外溢的是一般性技术和制造技术,核心的开发技术和创新能力不会外溢,不会危及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领先地位。关于这个问题,回顾一下过去我们引进国外整车技术的过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通过引进技术和合资生产,我们学到了一般性技术,建立了自己的制造体系,但是,真正的中国品牌汽车的开发能力、创新能力,靠引进和合资是不能形成的,必须靠我们一点一点自己干出来的。


四、关于风险。


第一,风险肯定是有的。在海外建厂生产的风险肯定会大于我们更熟悉的国内市场。第二,风险应该由企业自负。专家和政府官员提醒企业要注意风险是应该的。外交部门和外经贸部门向企业提供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供企业参考是有帮助的。但是以保护为由不支持企业走出去是不应该的,耽误企业发展的责任由谁来付?第三,企业应该努力降低风险。包括在当地寻找合作伙伴,利用海外金融市场筹集资金。这样可以降低风险,分摊风险损失。


总而言之,得益于我们的正确决策、体制优势和全行业的共同努力,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良好,取得了一定的领先优势,这应该是第一阶段。我们应该珍惜这一空前的好成绩,尽而全力走向世界。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壮大,巩固我们的优势。另一方面,也为世界范围内汽车产业转型做出我们的中国贡献。因为担心风险而固步自封,自我封闭,会痛失大好形势和发展良机。实际上欧美一些政客也正希望这样。他们不希望我们进一步发展壮大,他们害怕看到在汽车这样的支柱产业内,有动力电池这样的重要部件和领域,需要依赖中国发展,甚至由中国引领发展。这样他们就永远不能实现与中国经济上切割,限制中国和平崛起的美梦。


最后,笔者呼吁,社会各界要共同行动起来,支持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走出去。政府的外事部门要支持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条件;银行、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要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服务;还应该支持企业到海外上市,打通金融市场筹资通道;协会、学会等行业机构,也应该走向海外,为企业提供服务。


【作者简介】

知名汽车产业评论家,清华大学汽车专业研究生、工学硕士。曾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北汽集团总经理、北京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北京市人大代表。曾发表过近百篇汽车产业发展评论。现任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企业推广 | 广告合作 | 友情链接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意见反馈 | 网站地图 | 加入我们 | 邮箱登录
版权所有:中国汽车供应商网 Copyright © 2015-2025 京ICP备09065995号-4

E-mail:service@qcgys.com , info@qcgys.com
电话:010-88560270、68420981
QQ:355321677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更多配套相关信息
    请扫码关注公众号